“1234”破題生態“欠賬” 江西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超46萬畝
“十四五”期間,江西以“1234”模式,即一個條例、兩項行動、三類示范、四大工程破題發力,累計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8548座,面積46.5萬畝。建成綠色礦山262座,占在產礦山數量44.1%,總量和占比均列全國前列。
“1234”破題生態“欠賬” 江西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超46萬畝
“十四五”期間,江西以“1234”模式,即一個條例、兩項行動、三類示范、四大工程破題發力,累計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8548座,面積46.5萬畝。建成綠色礦山262座,占在產礦山數量44.1%,總量和占比均列全國前列。
9月19日,在“輝煌‘十四五’ ‘贛’出新精彩”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成效新聞發布會上,江西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涂迎九透露,今年底前,江西將完成既定的9萬畝廢棄礦山修復任務。
據悉,“十四五”期間,江西以“1234”模式,即一個條例、兩項行動、三類示范、四大工程破題發力,累計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8548座,面積46.5萬畝。建成綠色礦山262座,占在產礦山數量44.1%,總量和占比均列全國前列。
一個條例,筑牢制度根基
針對礦山企業生態環保意識不強、生態修復資金投入不足、市場化機制不活等問題,江西在全國出臺首部礦山生態修復領域省級地方性法規《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條例》,構建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礦山生態修復制度。
以“小切口”立法解決生態修復問題,為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在礦山生態修復領域落實責任、齊抓共管、多元參與等方面提供司法保障。
兩項行動,掀起整改熱潮
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生態環境廳等六部門開展礦山生態環境大排查大整治和保護修復兩個專項行動,對全省持證礦山進行問題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改。
在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行動中增加綠色礦山建設、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方面工作內容,修訂完善我省綠色礦山管理辦法和綠色礦山評價指標體系。專項行動期間全省礦山企業累計投入整改資金21.2億元,新增復綠面積3萬余畝。
三類示范,打造全國樣本
江西礦山生態修復實踐多次獲得國家層面認可。尋烏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贛縣崩崗生態修復、于都縣金橋崩崗片區生態保護修復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
廣信區望仙谷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入選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鉛山縣永平銅礦生態修復案例入選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四大工程,注入資金動能
以爭取實施國家工程為抓手,先后實施贛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和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示范工程。其中,我省通過競爭性遴選,連續四年成功申報5個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獲得中央資金支持15億元,實現全部11個設區市均有示范工程支持。
通過實施贛州市、撫河流域、長江流域(贛江中游-湘江源片)、長江重點生態區(饒河源-信江流域)、長江重點生態區(鄱陽湖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五個項目,可完成修復面積8.15萬畝,將有力緩解江西省財政資金投入壓力,提升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質效。